<i id="d5s0j"></i>
    <mark id="d5s0j"></mark>

      <dd id="d5s0j"></dd>

      山東人說話沒問題啊我覺得

      知不道的壹讀君 | didi

      據說兩個山東人見面,畫風是這樣的:

      “吃了嗎你?”

      “正要去吃面呢,要不一起吃點吧沒事的話?”

      “不用了,我吃了剛剛?!?/p>

      山東學生去買早點:

      “要什么啊同學?”

      “包子吧兩個!”

      “什么餡兒的你要?”

      “白菜的吧那就?!?/p>

      “刷卡這邊?!?/p>

      “我去,卡忘帶了我!”

      發現了嗎?山東人講話就是這么顛三倒四,乍一聽沒啥大毛病,細究起來都是“坑”。如果你指出他們的語法問題,“這是倒裝吧”,就會得到一頓劈頭蓋臉的反駁:

      "瞎說什么啊你們這是?有這樣說話嗎我們山東人?我一直都是這么說話的啊這么多年!完全沒毛病啊我覺得!還是散了吧大家,地域黑這絕對是!”

      倒裝的最高境界,倒裝而不自知。

      所以,山東人講話為什么那么愛倒裝?實在想不通啊我。

      山東人怎么倒裝

      倒裝指的是將語句中的邏輯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成分顛倒順序,不會影響句子的意思,且被廣泛使用和接受的一種魔性語言現象。

      書面和口語都會出現倒裝,一般來說,口語中的倒裝更為常見,通常在無意識情況下發生,聽到的人也無意識地接受,絲毫不會追究對方語法“錯誤”的問題。

      但要具體分析起來,跟英語倒裝類似,漢語倒裝也分為全倒和部分倒裝:

      1)吃了嗎你?

      2)應該沒事,我覺得。

      3)我一直這樣啊,這么多年。

      4)山東人我是。

      1)是全部倒裝,將整個謂語動詞放在主語的前面。

      2)3)4)部分倒裝,只將謂語的一部分,如助語、補語放在主語前,或將句子的強調成分提前。

      更具體一點,現代漢語倒裝可分為以下幾種:

      1)主語倒裝:

      趕緊的吧你!

      2)修飾語倒裝:

      請停車等候,當停車指示牌伸出時。

      3)賓語倒裝,主謂結構后置:

      是這樣我覺得。

      什么餡兒的你要?

      有的句子沒有主語,那就謂語后置:

      噴飯了,笑得。

      嚇死人了,說得!

      4)連謂結構倒裝

      吃點兒飯,去食堂!

      但山東人的倒裝又很隨意,就像山東大漢一樣不愛守規矩,爽朗不羈,一句話常有多個倒裝方式。舉個例子,“又”“好像”“都”“先”“其實”位置非常靈活,可以后置,可以不后置,也可以單獨后置,也可以跟主語一起后置:

      1)不會說話了我都。

      2)都不會說話了我。

      3)我不會說話了都。

      有時候干脆去掉主語,把這句話整成“不會說話了都”。

      有沒有發現,上面一句話也沒有主語?其實山東話還有一個隱藏技能,非常能省略。

      1)家去了。

      2)家走了。

      這不光是倒裝句啊朋友們,這是“倒裝句+省略句”,回家的時候不說回家,而說“家走”,不是家會走,而是人要走回家去,北方人尤其是山東人經常這樣講話。

      為何倒裝

      山東人講話為什么會這樣?

      其實,無論是省略還是倒裝,背后是同一個原因:山東人太豪爽了!

      他們素來爽朗直白的性格,在語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邀請朋友來家里玩,講“你來我家玩呀”顯得冗長而又客套,直接兩個字“家去!”,顯得主人非常熱情好客,不把你當外人,暗含著一種“你隨時都能把我家當你家,現在你跟我到我家玩,就好像是回你自己家一樣”的這種深層次的意思。

      同時這句話不容置疑,仿佛一只手推著朋友的后背一樣斬釘截鐵,“家去!走走走!”于是就這么家去了。

      山東人的直白爽快,還表現在脫口而出,想說什么說什么,不拐彎抹角,通常直接表達了主體部分,無意間打亂了句子的順序,形成倒裝。

      1)那菊花挺香的啊,聞著!

      2)我挺喜歡你的,其實!

      3)你幫我打個飯,有空的話!

      口語說話急促,再加上山東人本身的性格和思維習慣,簡單、爽朗,因而總是把急于要表達的東西放在前面,先講重點,再需要去周全話語,后面跟一個補充性的東西,這其實也往往帶有被強調的色彩 ,脫口而出又真情流露。

      除了語義重心放在前面,山東人也喜歡把已知的信息放在前面,新信息放在后面,這是一種比較輕松、自由、隨性的表達方式:

      1)村口坐著個楊二嫂。

      2)打村頭東邊來了個喇嘛。

      “村口”離認知主體(就是我本人)很近,是一種直接體驗,可算一個熟悉的舊信息;而“楊二嫂”,從語境和表達方式來看,是一個新人物,也是一個新信息。山東人先給你一個鋪墊,然后像“抖包袱”一樣,再引出下文,符合語言的認知習慣。

      山東還有一點特殊在于,齊魯地區非常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出自山東又名揚海內外的儒家大圣人孔子,又是倒裝代言人,一代代傳承下來,這些古漢語的特點就在山東得以保留。

      什么主謂倒裝“灼灼其華”“美哉室! ”,賓語倒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修飾語倒裝“大王來何操”等等,其實在文言文中不存在倒裝一說,古人就是“倒裝”著說話的,所以山東人說話愛倒裝,可能是隨了儒家孔夫子,平時說話都顯得特別有文化。

      說到這里,既然山東人這么會倒裝,英語成績一定不錯吧,我猜?

      關鍵詞:

      關閉
      国产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i id="d5s0j"></i>
        <mark id="d5s0j"></mark>

          <dd id="d5s0j"></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