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做題家們依然自嘲廢物,但誰也看得出來,他們不愿真的放棄生活。
文 | 游曼藝 編輯 | 沈小山
一個多月前,“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在豆瓣成立。
40多天里,小組已聚集了數萬個來自全國知名高校卻又自認“five(諧音廢物)”的年輕人,他們分享生活辛酸,互相抱團取暖。但這個小組第一次受到外界的關注,源于在此誕生的一個新名詞——“小鎮做題家”。
何為小鎮做題家?
一位小組成員發貼稱,“985學生陷入困境的絕大多數都是小鎮做題家”。根據描述,小鎮做題家是這樣一群人:出身小鎮或縣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無法為子女提供實用的未來規劃或資源;家境普通,導致在青少年時期缺少開拓眼界的機會;靠擅長做題考到了985院校,但上大學后卻發現自己除了做題一無是處,由此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感,再加上經常感受到大城市或家境優越的同學各方面的碾壓,最終陷入同輩壓力帶來的焦慮與抑郁情緒之中。
也許是引發了太多共鳴,這個詞很快在組里火了起來,緊接著討論的熱度從組內蔓延到組外,在各大媒體的曝光下,“小鎮做題家”這個字眼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出圈。
“小鎮做題家”是一個新詞,但并不算一個新鮮的概念,它其實和人們過去常常談起的“寒門貴子”一樣,都指向那些家庭背景低微、希望通過接受教育實現向上社會流動的青年。
《中國合伙人》劇照
不過與焦慮于讀不讀得起書的寒門貴子不同,小鎮做題家面對的主要焦慮,是他們發現就算自己按部就班地讀了書,擁有了高文憑,依然很難實現向上社會流動。他們對未來沒有信心,悲觀地預言自己能走的路將變得越來越窄。
“我已經很不錯了,為什么還是活得像個廢物?”
在小鎮做題家的自述中經常提到原生家庭、出身和眼界的不足,以及升學后遭遇的落差感,文字的中心思想大多是:“在世俗意義上我真的已經比很多人優秀了,可我為什么還是這么廢物?”不少人將其當作好學生的無病呻吟,更有媒體稱“小鎮做題家陷入了沉迷學霸人設的陷阱”。
但若將他們的遭遇看作如今社會正在真實發生并且存在一定普遍性的現象,我們是否應該追問一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小鎮做題家的困境?
全社會都在“卷”
社會內卷化或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皟染砘笔侵敢环N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GEERTZ C.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放到學習的語境中也可以這么理解:當所有人都在努力升學的時候,平均學歷變得越來越高,但同時也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整個社會都在內卷化。這意味著小鎮做題家擁有的最大優勢在逐漸消減。利用布爾迪厄的理論或許更好解釋:實現社會流動需要一定資本,資本可以指經濟上、社會上或文化上的,它們之間還可以發生相互轉化,比如經濟優越的家庭可以定居在一線城市,擁有更優質的文化資源,能夠給孩子提供更良好的文化熏陶。
但對于小鎮出身的做題家而言,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文化資本幾乎是他們實現資本轉化或社會流動的唯一資源,雖然文化資本對比過去并沒有減少,但內卷使其發生了貶值。再加上高校的學習環境與他們過去熟悉的填鴨式教育不同,只擅長做題的他們越來越難獲得新的文化資本,在社會內卷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競爭力。
《不求上進的玉子》劇照
小鎮單一的評價體系可能是壓垮做題家的另一根稻草。也許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嘗試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但顯然,小鎮存在滯后性。在這里,好學生依然是指那些會做題考高分的學生,好專業依然是指父輩眼中的那些好專業,好工作依然是那些賺錢多的或體制內的工作。生長于斯的做題家,愛好被束之高閣,未來只剩下幾條固定選擇:繼續苦讀,進體制內,或者當程序員。在真正喜歡的領域發光發熱,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
小鎮做題家的出路在哪?
很多人說小鎮做題家你別不甘心了,學會知足吧,知足才能常樂。你的出路?放下身段,認清事實,然后學會與世界和解吧。這些話聽起來倒也挑不出任何錯,很佛系,很善意,很清醒。
但也很不公平。
一些嚴峻的現實問題被有意回避了,或者說人們將這些問題造成的后果推到了個體身上。
教育改革中的很多內容是先以大中城市的教育情況為樣本制定的,也是首先在這些城市的孩子身上試行,看到成效后再逐漸在其他地區推廣。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試點的時期可能很漫長,有的地方已經快要實現素質教育了,有的地方依然在題海戰術中掙扎,不同地區的教育差距越拉越大;另一個問題是改革方案與小鎮的實際情況并不適配,小鎮的學校對著方案翻來覆去發現,學生們還是只能做題才能考進好大學。
小鎮做題家不是只學會了做題,他們是只能做題。
越來越難以實現的向上流動似乎也被忽略了。勸他們認清現實、學會知足的人,不亞于在說:“你還想實現階層跨越?不如想想怎么上天?!?/p>
在小鎮做題家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經??梢月牭酵l的某某長輩靠讀書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故事,可是當他們效仿同樣的“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來到大城市”模式之后,人生卻突然卡殼了。他們發現前輩的成功在這個時代再難復制,社會流動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與其說小鎮做題家的“喪”源于他們對自己出身的不滿,不如說是源于他們少年美夢突然幻滅帶來的無力感與不甘心。
95后小伙張賢建畢業之后一直從事后端程序員工作,主攻PHP語言。最近,這位95后程序員兼職成為一名外賣小哥,每天背著筆記本電腦送外賣。(圖:CFP)
長期關注新市民群體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褚榮偉表示,在全球不平等與全球階層流動變緩的情況下,小鎮做題家所面臨的困局在每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該群體的出現正暴露了當下一些棘手的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這些現象和問題在過去并不明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才開始逐漸顯現。
“既是教育的問題,也是人口流動的問題,兩者交叉起來,解釋起來就要更復雜了,確實是很難給出一個藥方?!敝袊鐣茖W院的王俊秀研究員也說道。
但小鎮做題家的路真的被堵死了嗎?也不盡然。其實往好的一面想,他們大都還很年輕,擁有看得過去的文憑,學習能力也很不錯。就是可能……悲觀了一點。如果能從焦慮與抑郁的情緒循環中走出來,或許他們可以在擁有相似背景的同齡人身上找到一些自救之路。
互聯網為他們提供了這一條件。媒介正在成為中國青少年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化中介,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超過了90%,其中74%的人擁有屬于自己的上網設備。在網上,找到同類變得很簡單。自從“小鎮做題家”一詞誕生于“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后,很多有小鎮做題經歷的小組成員開始分享自己的“自救”經驗,為遇到困難和迷茫的組員出謀劃策。雖然做題家們依然自嘲廢物,但誰也看得出來,他們不愿真的放棄生活。
那么生活也不會放棄小鎮做題家。
(實習生陳星萌、陳嘉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南都周刊
END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