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藍橡樹(ID:blue_oak)
本文作者:彤鈺。悉尼大學IT碩士,曾在北京著名IT外企工作多年。曾在悉尼中文學校任中文老師,二個男孩的媽媽,喜歡閱讀,寫作,注重自我成長。美國硅谷中文學校老師,現居住美國硅谷。
出國前英語不用提前學?
我上當了
2008年,伴隨北京奧運會的到來,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
我對孩子未來有著美好憧憬,希望孩子能在自由和愛的環境中成長和生活,而不是像我們這一代有太多束縛。因此,我們給他報了一所華德福幼兒園,之后上了一所私立小學直到一年級結束。
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都是非常愛孩子、耐心、負責的人,現在他12歲了,長成陽光,樂觀,積極的大男孩,我想和他早期在愛的環境中長大也有很大的關系。
當時我和先生在北京工作都比較忙,孩子由爺爺奶奶照顧,真正開始了解孩子是我們移民到澳洲。那時哥哥八歲,弟弟四歲,我開始在家全職帶兩個孩子。
哥哥在國內學校學過一年英語,此外沒有上過任何英語培訓機構,來澳洲上學,我們才發現他只會二十六的字母和簡單單詞,等于是零基礎。我本來以為英語不用提前學,到了當地自然就好,現在看來全然不是。
哥哥入學后上二年級,剛開始幾乎什么都聽不懂,好在老師讓一個ABC的孩子幫哥哥翻譯重要內容,但哥哥大部分時間還是“混混”。幾個月后,哥哥說能聽懂很多了,也參加學校組織的免費ESL課程(給母語是非英語,英語水平沒有達到平均水平的孩子的課程)。
也是從這時開始,我開始抓哥哥學習,尤其是英語。
起因是看到有的孩子二年級就可以看四五年級程度的章節書,而我家哥哥還在單詞上晃悠,再加上之前對孩子沒有深入了解,他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那段時間確實很焦躁。
從那時開始,我就每天和孩子一塊讀書,全身心投入和孩子一塊看書。從學校,圖書館借了好多書,從最簡單一頁只有一句話開始,每天都要讀書一個小時,雷打不動。
剛開始兒子坐不住,隨著認字量增大,書里內容吸引人,讀書變成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陪讀快一年,哥哥的閱讀終于上了軌道,自己開始看章節書,不需要我天天陪著了,但我經常會和他一塊討論書里的內容,并對內容進行提問,寫讀書報告等。
后來哥哥讀書的興趣越來越濃,有時候自己讀上大半天書而忘了吃飯,從五年級開始自己寫小說,在各類英語測試里也名列前茅,大量閱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出了國語言自然就能跟上?
不可能的
我的個人體會是:
1. 在出國之前加強孩子英文學習,孩子會相對容易適應英文環境。不可否認的是,在英文環境下學習速度會特別快,尤其是聽說,大部分孩子會在幾個月之內的聽說進步顯著。
但就算是本地出生的孩子,英文讀和寫也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才會達到一定水平的,往往需要長時間積累。
2. 學??梢越鉀Q英語聽說,但大多數公立學校只滿足基本要求,還是需要家長和孩子課外付出。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圖書館和班級都可以借書回家看,還可以通過線上讀書俱樂部訂購書籍。
3. 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剛開始可以選一些孩子喜歡的讀物,比如兒子剛開始自主讀書的時候讀的是澳洲非常流行的樹屋系列,老鼠記者等。雖然這些書不是經典的讀物,但是卻能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從閱讀中也認識了大量的詞匯。
隨著孩子讀書能力的增強,知識面要更廣。他們自己去圖書館借書,我都是要求小說類和非小說類的書要各占一半:小說,人物傳記,科學,歷史,音樂等等。
除此之外,經典書籍和他喜歡的書做精讀。除了寫正式讀書筆記,經常都是我一邊開車,一邊讓哥倆輪流著給我講最近他們看的書,互相提問題,這個習慣我們一直保留至今。
兒子從剛去澳洲時零基礎,到后來聽說讀寫趕上了平均水平,再到后來整體英文水平達到了同齡孩子中頂尖水平,我們整整用了三年。
其實無論在中國還是澳洲,合適的引導,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和規則,發現孩子的興趣,都不能指望學校老師或補習班能夠做到多少,關鍵還是看家長。
同時,家長要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和情況。記得原來在北京的時候,老師給哥哥的評價都是這個孩子很聰明,學什么都不費勁,即使當時數學經常馬虎,也會說他的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當時我由于缺少對孩子深入了解,屬于人云亦云。
后來經過長時間自己對孩子的觀察和思考,我才能以一個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原來一直飄飄然認為自己孩子很“特別”,到后來清楚的認識到孩子的優勢在哪,那些地方需要家長去幫助。在了解自己的孩子情況之后,選擇合適的輔導材料,事半功倍!
國外都是“快樂教育”?
不存在的
去澳洲之前,我們聽說國外都是“快樂教育”,覺得比國內教育要先進很多,輕松很多,真正接觸之后才有更深的了解和體會。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寫過這樣一句話,“國外的快樂教育都是給窮人的,中產階層家庭甚至精英教育從來都不輕松”。
確實國外的好處是學生學得如何,老師不會Push,更不會給家長打小報告。他們的理念是學生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老師。
像哥哥剛去上學時,由于聽不懂老師講課,結果一個學期都沒有交過數學作業,老師也沒有特意告訴過他,他是第二個學期才知道的。
學校的教育只是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家長可以“散養”。我們所在的悉尼的公校一般都是9:30-3:30的在校時間,除去各種課間休息,午餐等時間,學生在學校的有效學習時間大概有四個多小時,而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會受益很多,相反孩子很多時間可能都沒有有效的利用。
哥哥就曾經說,班里做項目,幾個孩子一組,結果就是有的孩子做了大部分工作,有的孩子基本就是在那聊天,嬉戲。一個班級二十多個孩子,老師無法照顧到每個人,都要靠孩子自己。
澳洲的老師對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我的整體感覺是有寬度但是深度不夠只是淺嘗輒止,數學尤其明顯。
講概念的時候老師會通過各種方法和教具去讓孩子理解,但是同時數學也需要一定的訓練和強化,而這部分就要落到家長的頭上,不能完全指望學校和老師。
所以很多公校的孩子在課后會參加補習學校,或者各種才藝班,私校的活動會更豐富,無論是學術還是音樂,運動,競賽等都會占用很多時間和精力,一點都不輕松。
比國內輕松的地方就是在學校的時間,老師上課形式多樣,課程安排也不特別緊張,加上各種各樣的活動……孩子在學校期間比較愜意。而且課后的作業不多,大部分公校小學的一周作業1-2個小時就能完成。
但是很多家庭為了準備上5年級的OC(天才班)或者考精英中學,有的在一二年級就開始補習,加上各種才藝課和運動項目,孩子的日程安排的也很滿。所以無論在哪,無論在哪方面取得成績,都需要努力和付出,這一點國內國外都一樣!
沒有固定教材,運動俱樂部強大
還有一個和國內學校很不一樣的地方。
澳洲公立學校沒有固定教材,無疑是給老師更多的空間去發揮。當然老師(公校老師不分科,班級老師基本教所以的科目,除了科學和部分體育項目)會有一些共享的資源去選擇,也有定期的教學會議,但是具體選哪本書,每堂課教什么內容,每門課用什么形式講,都是老師自己決定。
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數學,歷史,科學,英語等各個科目每年初都是學生自己設計notebook的封面,老師上課時把材料打印發給學生。里面有學生的學習筆記,也有各種剪剪貼貼,涂色等,就像學生自己做了一本書一樣。每一次孩子年末拿回來我們都要一塊好好欣賞他們的“作品”。
對我們來講,剛開始很難適應,在經歷了一段彷徨期后,我開始研究教學大綱,看大綱上要求的各個知識點,然后挑選合適的課外教材給孩子用,之后再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教材和進度。
從剛開始我以澳洲本地教材為主,到后來挑選很多美國小學的教材,逐漸使孩子的學習上了軌道。我們來美國之后才發現,美國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教材!
還想說說澳洲孩子的運動的體會。記得在國內的時候經常聽說,“運動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用在澳洲非常貼切。澳洲孩子從4-5歲開始就有各種運動的俱樂部,足球,棒球,橄欖球等。
一年一個賽季或二個賽季,100-200澳元,每周一次訓練,一次比賽,而且從2018年開始國家還有補助,真的是平民價了。很多教練都是業余愛好者,不是專業的運動員,但是我們遇到的都很認真,很敬業,很有愛心和熱情的教練。
剛開始去的時候,我們都不太習慣參與,后來慢慢的才融入到俱樂部之中。每周六比賽的時候,家長都會觀看,有的甚至是一家人一塊都去助威,孩子也是從小就開始學著認真訓練,team work,合作精神,還有重要的have fun!
圍城內外各有利弊,
培養孩子擁有底層能力才是真諦
最近一年我們搬到美國加州硅谷,慢慢開始熟悉赫赫有名的硅谷教育。和澳洲相比,這邊公立小學參差不齊,一般的公校也比較放養,每天1點半或者2點就放學了,很多亞裔家庭都選擇去好的學區或私校。
私校選擇很多,特別好的幾個私校不僅僅需要家長財力,更需要孩子通過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也有幾個大眾一點的私校,學費便宜一點,入學考試的競爭沒有那么激烈。但學業,課外活動的壓力也很大。面對琳瑯滿目的校內外各種資源,有些無從下手。
硅谷的教育資源更豐富,競爭也更激烈,大牛的父母和孩子也更多,每天在各種沖擊下生活有時也會感到力不從心。但是靜下來想一想,無論在哪,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軌道和目標,盡量讓周圍的正能量影響自己而不是時時和他們去比較而后否定自己。
無論是澳洲,還是美國,整體都給孩子提供一個尊重個性、發掘孩子潛力、相對公平友善的人文環境,在國外長大的孩子的自我意識很強,思維開闊,也很開放。
但是也有一些移二代的問題,比如青春期開始的身份認同的迷茫,和亞裔父母在中西價值觀上的沖突,缺乏競爭意識等。還有校園暴力,吸毒常態化,同性婚姻合法性等的社會問題也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對的問題。
但其實不管在哪里,孩子的底層能力都很重要,比如閱讀能力、學習習慣等等。這些能力才是能夠支撐孩子走下去的基石。家長們也應該調整心態,時而跳出小圈子著眼大局,和孩子一起成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許我們的生活會別有一番風景。
我在海外陪讀這四年,也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認知,格局,眼界需要不斷的提高,從而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從而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詞: